春節返鄉趴趴走(三)

一月31日,今天上午出發到屏東縣瑪家鄉的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整個園區還蠻大的,園內有接駁車可以帶著你到處跑,當然你也可以自己步行,不過園區的道路並沒有將人行道和車道區分,所以走路的話,就要多注意有沒有車開過來,這點不是做的很好。

一進園區,走沒多久,右側就有一個原住民樂團在那邊唱歌,所以音樂聲可以讓你一下子就可以感受到進入了原住民的生活圈的感覺,在文物成列館有放很多原住民生活相關的物品展示,二樓現在有頭目哈古先生的木雕展,中午我們到園區內的餐廳吃合菜,說實在的,遊樂區的合菜不推薦,吃完了中飯,來到了娜麓灣歌舞廳,這邊在一定時間會有原住民的歌舞秀(平常日一天兩場,星期假日一天三場),整個室內場地很大,但我們去的時後大約14:30,最近一場的表演在14:00就開始了,看的人更多,所以我們只能站在邊邊,看了半個小時左右的節目就快快離開了。

現在台灣的原住民分類早已不只九族了喔! 和大家一起長知識,除了原本我們大家常聽到的九族外(達悟族、阿美族、泰雅族、賽夏族、鄒族、布農族、卑南族、魯凱族、排灣族),還要加上邵族(生活在日月潭畔的極少數民族,總人口數至今也不過二百多人,是台灣最小的族群,在學術上一直遲到民國90年才被認定為原住民族)及葛瑪蘭族。
葛瑪蘭族是在日據時期,日本人將台灣原住民分成兩類,高山族與平埔族。高山族指居住在山上,保存其語言和文化的族群,平埔族指居住在平地,與漢人接觸較早並失去其固有語言和文化的族群。
平埔族是分布在台灣西部的族群,日本學者將之分為噶瑪蘭族、凱達格蘭族、雷朗族、道卡斯族、巴布拉族、巴則海族、巴布薩族、和安雅族、西拉雅族、邵族等。而繼邵族經官方核定為第十族之後,葛瑪蘭族也在91年11月經行政院核定為台灣原住民的第十一族。
噶瑪蘭族是台灣平埔族中漢化最晚的一支,漢人大舉入墾蘭地以前,噶瑪蘭人是在蘭陽平原上活動的主要民族,由於受到漢人爭地的壓力影響,部份葛瑪蘭人自西元1840年左右開始陸續南下,遷移至花東沿海一帶定居在花蓮平原北部形成加禮苑聚落。至今在花蓮縣新城鄉嘉禮宛部落、豐濱鄉磯崎、新社、豐濱、立德等部落;在台東縣長濱鄉樟原、大峰峰等部落幾個大庄頭,都可以看到葛瑪蘭族高密度的聚居,且都還保有其語言,總人數約一千多人。

因為帶著小朋友的關係,所以並沒有很深入每一個地方都走到,所以還有很多地方沒看到,如果你想瞭解更多原住民生活的資訊,可以去這逛逛。

台灣原住民文化園區
原住民樂團
頭目哈古先生的木雕展
園內交通車後車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