菁桐車站放天燈

星期六開車到平溪線的菁桐車站,剛好巧遇觀光局委託業者在拍台灣的形象廣告,總共有15個的主題,其中一個主題是平溪放天燈,場地選在菁桐車站內,因為第一次看到這麼多人在準備放天燈,所以一家人就停留在原地,總共看了三班火車過去,整個過程差不多有50多組人吧,前前後後看了四批大規模的天燈施放,可能整個過程有放了共300多個天燈吧!(數量是我預估的),我們看了三個多小時,當看到那麼多的天燈同時往天空上升飛去,真是覺得美啊.. 剛好遇到有一位媽媽將一個天燈給我和我老婆來放,我們的天燈也順利的升到空中,真是幸運...

菁桐車站原名菁桐坑車站,建於1929年10月1日,1962年改稱菁桐,是平溪支線的最後一站,曾是全台運煤量最多的火車站,全盛時期,曾有近三萬人在此工作,車站人員曾多達12人(目前只剩1人),1987年停止採礦後,菁桐雖然已經繁華落盡,卻完整保留了當時的古蹟,寧靜的山城小鎮,於是散發出濃濃的日本風。

相傳菁桐是在乾隆年間由泉州人李大菁率先開墾的地區。另一個說法是從前此地多為野生菁桐樹,因而得名。因煤礦沒落漸漸消沉不為人所知的菁桐車站,在文建會舉辦的「台灣世紀百景」票選中入選為百景之一,而對面的石底大斜坑亦是。菁桐的風華絕代盡現眼簾。

天燈為孔明燈之俗稱,一說是三國時孔明為通軍情所發明,一說是因燈型與孔明的帽型相似而得名。平溪放天燈風俗由來已久,這項傳統為保身家性命的舉措,至今已演化為延續傳統的單純民俗活動,人們藉此向天祈福、許願、求平安。

天燈一般為120公分高,天燈以棉紙糊罩、竹籤作箍,整個形狀就如一隻四角的紙袋,燈罩上寫著人們的祈願。施放時將燈腳下已沾染油料的金紙點燃後,按在地面上,街熱氣充滿即可放手。


月台和鐵軌上都站滿了人


滿天的天燈


滿天的天燈



用數位像機錄下來放天燈的過程

有機會大家也可以去菁桐車站看看.

留言

熱門文章